1727 阅读

2018年2月好书推荐

发布时间:2018-02-27 08:40:00


  唯有书籍,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禁锢,拓宽灵魂的边界,铺展生命的广度。当我们像阅读一样去投入、包容、体认,才有了打破自身的局限和狭隘的可能性,也便有了打量自身和人类的眼光,于是开始懂得真正的谦卑和哀矜。今天我们推荐十本好书,供君参考。

 

1.      《诗性江南》( 张抗抗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华文出版社 20175  索书号:I267/2173)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女性作家张抗抗的散文集,其文笔格外温婉、细腻,如翡翠般晶莹剔透。不论是葱茏江南、广袤东北,还是塞外草原,在她的笔下,都活跃着有筋骨、有温度的人物形象,而诗意呈现。

著者简介: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2009年受聘担任国务院参事。已发表小说、散文作品共6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集9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小说金奖、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三次蝉联中国女性文学奖,多次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精品工程奖、黑龙江省德艺双馨奖,以及全国各类报纸、杂志奖。

2. 《慢悠漫游城下町》([] 安西水丸 / 李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5 索书号:I313.65/78

内容简介:《慢悠漫游城下町》收录的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漫画家及村上春树的御用插画家、更具非常个性的旅人安西水丸走访日本20个城下町的旅游日志与心情素描。全书散落着水丸从幼年期到成为知名插画家的各个重要人生转折点的小插曲,以一段插曲带出一个古城(即城下町),水丸畅谈城下町的历史(战国幕府时期的武将故事)、城下町的现在(祭典、美食、名人渊源地、影视剧拍摄地等)。一本读来让你忍不住想乘上电车去旅行的欢乐有趣的散文集。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对安西水丸有极高的评价,他说他的文章能够配上安西水丸的画作,真的是非常幸福的文章,而那些要让安西水丸先生绘制插图的文章,则必须渗透着“水丸性”才行。本书中20篇“水丸性”的散文,散发着独特文人况味,展示水丸眼中的日本城下町风情。文中又配以作者清新、有趣的亲笔插图,全书趣味盎然,让你从全新的“水丸性”角度窥看日本城下町的历史与现状。

著者简介:安西水丸  AnzaiMizumaru,1942—2014,日本插画家、漫画家、散文家。出生于东京,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曾获朝日广告奖、每日广告奖、纪文美食插画家特别奖、日本1987年年度优秀作家奖、《电影旬报》读者奖等。著有《手掌的多君》《平成版普通的人》《铅笔画的风景》《荒凉的海边》《山丘上》《写生簿的只身之旅》《回到青山的夜晚》等。为村上春树创作了《象厂喜剧》《村上朝日堂》《朗格汉岛的午后》《日出国的工厂》《夜半蜘蛛猴》《寻找旋涡猫的方法》等的封面及插画。

3. 《柬埔寨旅人》(刘绍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9 索书号:K933.5/1

内容简介:在柬埔寨,风光秀丽的巴萨河畔,人们脸上常见神秘的微笑,但人口拐卖、赤贫、文盲,以及内战的后遗症亦如影随形;当地人央求国际组织为其修缮寺庙,年轻的和尚却对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动;来到这里的外国人,既有国际组织志愿者,也有自我流放者和淘金者……1998年,刘绍华加入“台北海外和平服务团”,提着一只皮箱便来到柬埔寨,在那里生活了两年。之后,她以人类学家的视角、散文家的笔法写下自己的柬埔寨记忆:这是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走向全球化的同时仍有美丽的“非现代性”残存。这里是“天堂与地狱的写实,就如同吴哥窟的石雕故事一般,上演着人世历史中的喜怒哀乐、罪与罚、堕落与超脱”。

著者简介:刘绍华人类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其著作《我的凉山兄弟》英文版获2012年第一届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中文繁体版获2013年《南方都市报》年度十大港台好书、2014年台北国际书展“年度之书”大奖,中文简体版入选2015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年度好书与年度社科类好书、“腾讯?商报华文好书”年度评委会特别奖。

4. 《时间旅行简史》([] 詹姆斯﹒格雷克 楼伟珊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10 索书号:P 159--49/26

内容简介:《时间旅行简史》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极富启迪的追寻“时间旅行”的时间之旅。 在这段旅途中,我们不仅能够遇见一众科幻作家(威尔斯、海因莱因、阿西莫夫等),还能够邂逅众多文学家(艾略特、普鲁斯特、博尔赫斯等)、科学家(爱因斯坦、哥德尔、霍金等),以及哲学家(柏格森、詹姆斯、罗素等);其中不仅有精彩的科幻故事,还有时间旅行题材的影视剧;不仅有通常意义上的时间旅行,还有通过掩埋与我们一道进入未来的时间舱,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验的一种时间旅行——在阅读一本书时,通过翻前翻后实现的时间旅行。 最终,在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时间旅行之余,这段旅程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时间是什么?

著者简介: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国际知名的科普作家。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决赛,并成为畅销书,使得“混沌”、“蝴蝶效应”的说法家喻户晓。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费曼传》(1992)、《越来越快》(1999)、《牛顿传》(2003)等书。他的上一部书《信息简史》(2011)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美国笔会爱德华·威尔逊科普文学奖、英国笔会赫塞尔-蒂尔特曼奖(简体中文版荣获2014年第九届文津图书奖),并成为国际性畅销书。

5. 《战争与社会思想 霍布斯以降》([] 汉斯﹒约阿斯 沃尔夫冈﹒克内布尔 著张志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5 索书号:D068/17

内容简介:霍布斯以后的社会理论家对战争与和平进行了大量阐述,本书则是一部对相关研究作出全方位、批判性历史解读的著作。从前现代时期到德国唯心主义,到苏格兰与法国启蒙运动,再到19世纪末社会学的诞生,最后到当代理论,本书系统考察了过去350年间关于战争的重要理论表述,兼顾文献梳理的广博性与批判分析的原创性。

著者简介:作者 汉斯·约阿斯(Hans Joas),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恩斯特·特勒尔奇宗教社会学讲席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与社会学系教授,国际社会学会前副会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哈贝马斯之后德国社会学界新一代领军人物。作者 沃尔夫冈·克内布尔(WolfgangKnöbl),德国汉堡社会研究院院长,曾长期担任哥廷根大学社会学教授。

 

6. 《生活中的谈判学》([] 杨杜泽 沈莉娟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9 索书号:C912.35/2

内容简介: 本书提倡友善待人,尊重不同个体之间的价值观,也指出了当今谈判涉及利益如何调和,身份认同和缩小观念差距。以“兴趣·认知·感知”的金三角为导向的思维是理解新型谈判的关键。本书的创新性在于结合认知科学在神经系统科学和荷尔蒙等激素领域的重大发现,向人们展示了该如何有效地控制情绪、正确识别身份以及做出理性的决定。作者创新的“4-10”谈判模式,在现代谈判科学中定义了四个谈判过程:准备、价值的创造、价值分配、价值实施。谈判理论的十要素体现在每个步骤中。这本书将为谈判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工具,引领了新型谈判风尚,帮助提高成功交易概率、提升交易价值。

著者简介:杨杜泽(Yann Duzert)哈佛和MIT联合博士后,法国高等师范大学“风险,信息和决策科学”博士,法国高等师范大学拥有平均最高学生比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杜泽教授在世界著名公共管理期刊上发表大量论文,是新型谈判的设计者和创始人。目前已出版发行15部有关谈判和解决冲突的书籍,更有与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联合出版发行的书籍,先后在中国、法国、美国、巴西、意大利等国出版发行。

 


7. 《柏林日记 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威廉 L. 夏伊勒 著,张若涵 作家出版社 201711 索书号:K516.44/25

内容简介:《柏林日记》是《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夏伊勒1934一1941年间作为驻德国记者,在纳粹德国耳闻目睹的原生记录;是一部痛惜野蛮战胜文明的有温度的历史记录。《柏林日记》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前传,后者有大段内容直接引自前者。《柏林日记》有非常丰富的一手资料作为支撑。夏伊勒以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协和广场暴乱、德奥合并、捷克斯洛伐克被瓜分以及纳粹帝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书中还记录了涉及波兰战役、苏芬战争、挪威战役、西线战役和英吉利空战等事件的大量珍贵史料。夏伊勒作为一位记者,还对二战初期战事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尽管他并非军事专家,但在战略问题上却颇有见地,其敏感性和预见性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对于研究二战史极具借鉴意义。

著者简介:威廉·L.夏伊勒(1904-1993),美国著名历史学家,1904年生于芝加哥,1925年以报社记者身份赴欧洲。相继受聘于《芝加哥论坛报》、纽约《先驱论坛报》、环球通讯社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有《第三帝国的兴亡》《柏林日记》《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等多部作品。

 


8. 《信仰的本能 人类宗教进化史》([] 尼古拉斯﹒韦德 陈华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7 索书号:B929/6

内容简介: 美国国家科学作家协会社会新闻科学奖得主韦德“人类进化三部曲之三”。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为信仰的本质、道德本能、宗教行为的进化、音乐、舞蹈和催眠、祖先的信仰、改造、宗教之树、道德信任和贸易、宗教生态学、信仰与冲突、信仰和国家、信仰的未来。作者力图通过唤起情感上的为共同的事业奉献的公共仪式,期待宗教将人们结合在一起以采取集体行动。

著者简介:尼古拉斯·韦德(NicholasWade),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自然科学学士。曾担任《自然》(Nature)杂志副主编、驻华盛顿记者,华盛顿《科学》(Science)杂志记者,《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编辑记者(科学、环境及防务方向)。韦德现在是自由撰稿人、记者,写了三部关于人类进化的著作:《黎明之前:基因技术颠覆人类进化史》(Before the Dawn: Recovering the Lost History of Our Ancestors)——用基因技术颠覆史前五万年人类进化史;《信仰的本能:人类宗教进化史》(The Faith Instinct: How Religion Evolved and Why It Endures)——分析宗教行为进化历史;《天生的烦恼:基因、种族与人类历史》(A Troublesome Inheritance: Genes, Race and Human History)——探讨种族和遗传之间的关系。

 

9. 《杂食者的两难》[] 迈克尔波伦   邓子衿 中信出版集团 20175 索书号:TS971.2/12

内容简介: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著者简介:迈克尔·波伦(MichaelPollan)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得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2009年获选《新闻周刊》十大思想领袖,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2013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代表作《杂食者的两难》《烹》《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至今仍是饮食写作的典范。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闻学教授及科学和环境新闻学奈特项目的主任,但迈克尔•波伦更像是一位热爱田野调查的美食侦探,从农场到超市,再到制作出各种美食的厨房,研究食物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同时对饮食文化背后的人类社会困境进行思考。他也是自然爱好者,他将走访田园的体验化作优美而幽默的文字,为工业化食物链下的人类,指出一条古朴、美好且真实可行的路。

 

 10. 中国何以稳定 来自田野的观察与思考》(阎小骏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10月 索书号:D616/137

内容简介:这本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何以能夠在经济社会大变动的時代保持国家基本政治秩序的穩定?作者认为,中国得以维护政权安全和政治稳定,有赖于政权吸纳和预防式管控。前者即是国家的「弹性」,本书剖取的四个截面是:中国共产党对致富能人(新社会阶层)的吸纳、人民政協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和基层参与式治理实验;而后者则可称之为国家的「刚性」,即大学校园政治秩序安定,以及基层社会面管理和防控体系。正是基于这两个因素,中国得以在实现经济奇迹的同时亦能保持稳定。

著者简介阎小骏,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硕士。现任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及比较政治制度研究。2012年,阎小骏博士获全球中国研究权威学术期刊、英国《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年度原创性论文奖。同年入选香港特別行政区研究资助局首屆杰出青年学者计划。2013年获香港大学杰出教学奖。其首部中文专著《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像》荣膺《亚洲周刊》2015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非小说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