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晚,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博物馆名誉馆长,原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国家文物局西北四省一级文物鉴定组专家张朋川在图书馆报告厅以《张大千和敦煌——摹写与变通》为题展开专题讲座,图书馆副馆长李安源主持,我校百余位师生到馆听讲。
讲座开始,张朋川教授以中国绘画史为脉络,引出近代艺术巨匠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张大千早年赴日留学,归国后师从李瑞清、曾熙,他以精湛的摹古技艺在上海崭露头角,徐悲鸿盛赞其“五百年来一大千”。然而,真正奠定其艺术史地位的,是他在敦煌莫高窟的临摹壮举。1940年代,张大千受友人严敬斋、马文彦启发,倾力筹款奔赴敦煌。面对壁画临摹的难题,他展现非凡智慧:聘请藏传佛教画师,借鉴唐卡缝制技术解决大幅画布难题;创新提出“复原临摹”法,即基于壁画原貌补全褪色部分,兼顾艺术性与传播性。同时张大千对洞窟的科学编号也为后世研究奠定基础。在敦煌期间,张大千率门人完成浩大工程,重点临摹唐代经变图、佛像及藻井图案。其摹本色彩瑰丽,线条流畅,尤其藻井纹样融入早年染织技艺,独具匠心。此外,敦煌之行重塑张大千的艺术风格。他逐渐脱离石涛的清淡笔墨,将壁画中浓烈的色彩与装饰元素融入创作,绘就一系列突破传统的仕女画,甚至重构《千里江山图》为立轴,彰显敦煌美学。张教授强调,张大千不仅是敦煌艺术的传播者,更是创新者,其“摹而变、变而通”的理念影响深远。1956年,张大千在巴黎的敦煌主题画展轰动欧洲,推动敦煌学走向国际,段世杰、史渭湘等学者亦受其启发投身敦煌研究。
讲座尾声,张朋川教授以“我与敦煌”四字总结张大千与敦煌的深刻羁绊。他通过翔实的史料与生动的案例,揭示艺术摹写背后的文化使命,为听众打开理解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新视角。此次讲座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激励青年学子在传承中求索创新,在摹写中寻求变通,以开放的视角对话历史与时代。
主讲人 张朋川
主持人 李安源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