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7 阅读

2020年11月好书推荐

发布时间:2020-11-06 14:22:00

《编剧的艺术》


【[匈】拉约什·埃格里   著    黄隽华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20-6

索书号:J804/23

著者简介:拉约什·埃格里(Lajos Egri,1888-1967),生于匈牙利的一个犹太家庭,10岁时就写出了一部三幕剧。20世纪初,埃格里随家人移居至美国。一战期间,他加入纽约的左派戏剧组织,成为导演和剧作家,撰写过多部戏剧及电视剧本。后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写作学校,其间伍迪·艾伦曾是他的门下弟子,对伍迪的创作影响颇深。同时,埃格里还是一位新闻工作者。黄隽华,青年译者,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内容简介:《编剧的艺术》是一本论述编剧方法的名著。首版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首要”观念,提倡将写作的核心聚焦到变化丰富的人物之上。本书对国内外戏剧理论界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仍然是编剧们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全书按照戏剧写作的基本要素,分为“前提”“人物”“冲突”与“综述”四大章节。文中首创性地提出了“人物动机推进情节”的写作方法,并指出创作一部成功的剧作需要一个结构明晰的前提,具有生理、社会、心理三维度信息完备的人物,以及升级型冲突与冲突的预示。书中大量引用《玩偶之家》《罗密欧与朱丽叶》《伪君子》等享誉世界的经典名作,巨细无遗地分析了这些作品的架构、人物的对话与冲突类型,为深度阐述一部剧作的成败提供了详实的例证。文中还加入了多个提问环节,追根溯源地解答了编剧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作者文风犀利,一气呵成,虽然全文旁征博引,但简明易懂,是一本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剧作论著,其方法也适用于电影电视、小说、新闻等多领域的文体写作。

《一只猫的生活与哲学观》

【美】马克·吐温   著    吴兰 、 钟姗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1

索书号:I14/254

著者简介: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坛巨子”。著有《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钟姗,译言古登堡计划译者,译有《存在的瞬间:伍尔夫短篇小说集》《屋顶上的猫大人》《小宇宙》等。吴兰,《环球科学》编辑,译言古登堡计划译者,译有《屋顶上的猫大人》《中间之性》等。

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7 幅图表及其用法,并结合多家著名公司的经典案例对相关使用技巧进行阐释,旨在教大家养成用图形思考的习惯,将思维化繁为简,提高逻辑思考能力,从而轻松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建筑的梦想:公民、城市与未来》

【英】理查德·罗杰斯   张寒 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20-6

索书号:J59-80/71

著者简介: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1933年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1962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他与合伙人一起设计并建造了20世纪诸多知名建筑,包括蓬皮杜中心、千年穹顶等。于1991年受伊丽莎白女王封爵,亦曾获得普利兹克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等建筑界重要荣誉。理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伦敦独立智库“伦敦中心”调查总监,曾在伦敦遗产开发公司担任策划总监。

内容简介:理查德·罗杰斯是世界极富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到伦敦的劳埃德大厦,从马德里的巴拉哈斯机场到香港的汇丰银行,他留下了诸多名垂建筑史的经典之作。《建筑的梦想》一书是罗杰斯对自己建筑生涯的总结,回顾了他身为一名患有阅读障碍、不擅绘图的青年,是如何成长为斩获“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大师的。本书既介绍了罗杰斯众多建筑代表作的设计过程与理念,又分享了他与同时代诸多知名建筑师的交往逸事,还收录了数百幅他甄选的手稿、图纸、照片,兼具趣味性、知识性与思想价值。


《三个较长的故事》

【波兰】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 著   茅银辉 、林歆 、张慧玲 译

花城出版社  2019-5

索书号:I513.45/29

著者简介: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二十世纪波兰最重要的剧作家、卓越的荒诞派代表作家和出色的素描画家。一九三〇年出生于克拉科夫的博任齐纳镇, 其真正的文学处女作始于一九五三年出版的两部短篇小说集:《来自特日米鲁夫山的故事》和《实用的半身铠甲》。一九五八年,他发表了第一部戏剧作品《警察》,随后还创作了一组经典的独幕讽刺剧,其中《在茫茫大海上》成为传播最广的剧目之一。一九六三年,姆罗热克移居意大利,但仍然在波兰发表作品。一九六四年,他创作的三幕剧《探戈舞》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使他跻身著名作家、戏剧家之列。二〇一三年姆罗热克在法国尼斯逝世,享年八十三岁。他为世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学作品。直至今日,世界各地还在不断再版他的著作,上演着他的剧目。茅银辉,博士,教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波兰语教学二十余年。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西语学院非通用语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波兰文学及文化、中波关系,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文学译作二十余篇,著有专著《艾丽查·奥热什科娃的女性观与创作中的女性问题研究》,译著《波兰美术通史》《大象》《简短,但完整的故事》。因与国外大学的科研合作两次获得波兰罗兹大学颁发的“校长奖”。多年来除从事波兰语教学及科研工作外,一直致力于中波两国的教育合作及文化交流。林歆,青年译者,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波兰语言文学专业,目前从事波兰语教学工作与语言学研究。张慧玲,青年译者,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波兰语言文学专业,目前在高校从事波兰语教学工作

内容简介:本书是“蓝色东欧”译丛第六辑作品,20世纪波兰最重要的剧作家、荒诞派代表作家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1930-2013)的中篇故事集,收录了姆罗热克在20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间创作的三篇中篇小说《骡子手册》《我亲爱的低等生物们》和《莫妮萨·克拉维尔——爱情故事》。姆罗热克创作过大量荒诞派哲学散文、短篇小说及中长篇小说,写过电影剧本,创作的戏剧作品具有国际知名度。其小说通常以超现实的、荒诞的故事来比喻或映射个人在现实世界的处境,在黑色幽默背后隐藏深刻寓意。

《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

【美】劳伦·A·里韦拉 著   江涛、李敏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6

索书号:F249.712/1

著者简介:劳伦·A. 里韦拉(Lauren A. Rivera),美国西北大学管理学副教授,其研究曾得到 《大西洋月刊》《经济学人》《财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媒体的报道。里韦拉曾被全球管理思想家排行榜Thinkers 50提名管理学新星,并曾获美国社会学学会威廉·威尔逊早期职业奖等荣誉。

内容简介:为什么在今天的美国社会中,获得高薪职位的往往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是什么让他们顺利通过选拔?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劳伦·A.里韦拉深入美国起薪蕞高的行业——投行、咨询和律所,详细考察了宣讲会、推荐、简历投递、面试和评议等招聘环节,通过丰富的案例,揭示了看似能力取向的选拔标准如何帮助精英阶层完成了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除对选拔机制的分析外,书中披露的大量招聘内部知识,亦可作为普通人突破阶层天花板的行动指南。

《手绘艺术史》

【意】马尔切洛·约利(Marcello Jori)  王晨  译

东方出版社   2019-11

索书号:J110.9-49/15

著者简介:马尔切洛·约利(Marcello Jori,生于1951),意大利艺术家、漫画家和作家。作为艺术家,约利参加过国内外很多重要的艺术展事,比如当代艺术的顶级盛会威尼斯双年展,以及巴黎双年展和罗马四年展等,并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展览。作为漫画家,约利的作品见于《莱纳斯》(Linus)和《美第》(Frigidaire)等漫画杂志,他也曾为《Vogue》和《名利场》供稿;作为作家,他以插图本的形式对多位艺术家和不同阶段的艺术史进行了创意式书写与解读。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简洁的艺术史,也是一部精美的画册和书法作品集。浪漫、诗意、天马行空……马尔切洛·约利艺术家的特质在其文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旧石器时代洞窟壁画出现、艺术史的大幕拉开,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高潮迭起,再到当代艺术界极简主义、波普艺术和行为艺 术的精彩纷呈,约利并没有中规中矩地介绍艺术史的各个节点,而是以一种古今穿梭和轶事结合的方式,将艺术史清晰而妙趣横生地摆在大家眼前。书中的插图皆为马尔切洛·约利的水彩作品。有些是对当时历史场景的想象性复现,有的则是作者以自身风格重绘的经典作品。其中,很多插图不乏漫画感,让人忍俊不禁。在意大利文的原版书中,马尔切洛·约利亲手写下了正文的全部文字。为了使中国读者也有相似的阅读体验,我们请青年书法家刘彭写下了中文版的正文内容。由于原文简洁而诗意,为了使大家更为深入地了解作者提及的艺术家、作品和历史事件,本书将附带一本精美的别册,以作“艺术小词典”之用。

《寻路中国》

【美】彼得·海斯勒  著   李雪顺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5

索书号:I712.65/151

著者简介: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内容简介: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探索人性:一种神学与哲学的途径》

【英】约翰·麦奎利(John Macquarrie)  著  何光沪、高师宁 译

东方出版社  2019-11

索书号:B82-061/26

著者简介:麦奎利(1919-2007),苏格兰哲学家、神学家,曾任教牛津大学。 一九一九年生于苏格兰的伦弗卢(Renfrew)。最初在本地接受教育。中学毕业后考入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哲学与神学,并在此获得了他所有的学位(M.A., B.D., Ph.D., D.Litt.)。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二年于该校任神学讲师。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年任纽约协和神学院系统神学教授。一九七○年起任牛津大学玛格丽特夫人神学讲座教授。一九八四年被选为英国研究院会员。一九八六年退休,成为牛津大学荣誉教授。二○○七年五月二十八日去世,终年八十八岁。 除本书外,麦氏的主要著作还有:《二十世纪宗教思想》(Twentieth-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 1963)、《基督教存在主义研究》(Studies in Christian Existentialism, 1965)、《谈论上帝:对神学之语言与逻辑的考察》(God-Talk: Examination of the Language andLogic of Theology, 1967)、《基督教神学原理》(Principles of Christian Theology, 1977)、《基督教的盼望》(Christian Hope, 1978)、《探索人性》(In Search of Humanity, 1982)、《探索神性》(In Search of Deity, 1984)、《现代思想中的耶稣基督》(Jesus Christ in Modern Thought, 19

内容简介:在因“探索神性”而登上吉福德讲座之前,麦奎利进行了另一项探索,即“探索人性”,从而有了读者手里这本精彩的书。其实,这两项探索的顺序,是同麦奎利一贯的思考方法及其整体思想一致的,那就是先对人的实存进行现象学描述,在发现人生的局限性、依赖性以及超越性等等之后,自然地引向或探索存在启示或上帝神启的意义,*后达致对人性的深度高度或人生另一维度的认识,达致对宇宙本源或存在本身的领悟。 为了进行这项探索,麦奎利采用了各种哲学的方法,借鉴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成果,分别就一个个的人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尽管原来是为吉福德讲座做准备而后来换了题目,他还是就此问题包括各个子问题在欧洲、北美、亚洲等地不少国家的大学进行演讲,对听众的反应和评论者的批评进行了反思,用了好些年才写成此书。 在书中,麦奎利在详尽而又深入地剖析人生各个侧面的基础上,麦奎利*后表明,人生的种种现象都指向了上帝的存在。在本书的结束处,他将此表述为关于上帝存在的六项人类学论证。他总结说:对人生不同方面的研究“引导我们走向了同时成为人性之根源、支持和目标的一种精神实在”。这种精神实在就是上帝,而上帝的超越性,则成了人性超越的目标。

《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

【美】理查德·德威特(Richard DeWitt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11

索书号:N02/69

著者简介:理查德·德威特(Richard DeWitt)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Fairfield University)教授。他利用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对《世界观》一书的文稿进行反复打磨,并配以丰富的图表补充说明。同时,作者具有将复杂的技术概念分解成读者可理解的语言的独特能力,读来令人大开脑洞。

内容简介:本书是广受美国年轻人欢迎的人文通识读本,是一本能让人大开脑洞、训练思维、自我成长的科学哲学书。书中介绍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根本问题,如什么是真理、哲学性/概念性事实等,涵盖了科学目前对世界观产生冲击的历史事件和哲学主题。科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套新的认知体系,如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跃迁。本书还探讨了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演化论等理论给世界观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本书纵论西方科学两千年,探索科学的起源和思维的本质。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阅读、了解的关于科学的历史和哲理,有助于读者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在互联网时代,世界观是年轻人的“底层操作系统”,科学的世界观有助于年轻人升级认知,为个人成长赋能。

《疯癫与文明》

【法】米歇尔·福柯  著    刘北成、杨远婴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7

索书号:B565.59/45

著者简介: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20 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的法国思想家。青年时期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后曾担任多所大学的教职。1970 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直至去世。福柯的大多数研究致力于考察具体的历史,由此开掘出众多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从而激烈地批判现代理性话语;同时,福柯的行文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讲究修辞,饱含激情,这也是他在欧美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内容简介:本书是中文世界最为人熟知的福柯作品,自1999年出版以来已售出十余万册。罗兰·巴尔特说,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