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6 阅读

2020年12月好书推荐

发布时间:2021-01-06 10:03:00

1

《舒适住宅理论》

 

【日】本间至  著      董方 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5

索书号:J592.41/357

 

著者简介:本间至,日本建筑大师,1956年生于东京,毕业于日本大学理工学部建筑学专业。1986年开创了“本间至|bleistif事务所”,曾任“NPO家庭设计建筑师协会”的代表理事,并参与该协会学校的创办。现任日本大学理工学部建筑学科客座讲师。著有《居住空间设计图解》《最佳住宅设计方法》《理想隔间图鉴》等多种建筑类图书。

 

内容简介:住宅空间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逗留时间较长的固定场所;另一个便是行进移动的过渡区域。若能捕捉到过渡区域的律“动”感,便能衬托出之前提到的固定场所的“静”态美。室内外设计统一才能成为长居好住的居住格局。所谓的“格局”,并不只是把几个房间平面串连那么简单,还应该从立体视角出发,考虑彼此间的关系。我们借助挑高空间把房间、楼梯、走廊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固有“场所”,再将这些“场所”巧妙连接,便组成可供居住的舒适空间。

 

 

 

2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

 

刘庆柱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1

索书号:J18/91

 

著者简介:刘庆柱,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古学家,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著有《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西汉十一陵》《长安春秋》《地下长安》《古都问道》《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汉长安城未央宫》等书和《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考古学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学术论文。

 

内容简介:本书是由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创作的考古学、史学读物。就世界史范围而言,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民族。作者以考古遗迹、文物为切口,通过对文明的几大要素——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的耙梳,以及对国宝、遗迹的展示,全景式展现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对中华民族一致的国家认同。

本书采用回溯式写法,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地讲解,从身边常见的四合院、可游览参观的故宫等,一一探寻其历史源头,回望中华文明之根。近500幅插图、通俗易懂的行文,“全息”呈现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

 

 

 

3

《文案的基本修养》

 

东东枪  著

中信出版社   2019-11

索书号:J524.3/353

 

著者简介:东东枪,男,生于1982年,天津静海人。广告创意工作者,业余写作。曾出版《六里庄遗事》等文字作品。

 

内容简介:这本书撰写时预设的读者是那些刚刚入行,或从事文案、创意工作时间不长,对于很多业务问题及相关名词、知识还心存困惑的初级创意从业人员。书中所谈的,是那些可能会构成一个广告创意人员基本修养的认识。是“认识”,所以更偏重道理,而非技巧。是“道”,而非“术”。有了这些基本的认识,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对,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些,就是所谓“基本修养”了。修养是基础,但并不只是基础。有时候一件事做到高级,比的还是修养。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是不是能比别人有更多的角度、更丰富的素材、更深入的思考,让你有一些更快速、更准确的分析和判断,靠的可能就是这种“认识”,这种“修养”。

 

 

 

4

《流行音乐文化研究》

 

黄汉华  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20-4

索书号:J605.2/135:1

 

著者简介:黄汉华,文学博士,音乐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院长,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音乐学省级重点学科原带头人,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音乐美学、西方音乐史教学科研工作。学术研究方向:音乐美学、符号学。


内容简介:本书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广东流行音乐文化与产业研究”的成果之一,对流行音乐文化的传播、产业的发展及现状、流行音乐的审美表现及审美心理特征等问题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对改革开放时期广东流行歌榜的历史与贡献、广东音像产业的发展与现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摇滚乐的审美表现及其审美心理特征、偶像与歌迷的能指—所指关系以及新民乐传播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书试图让人们对广东流行音乐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以及流行音乐审美及文化传播等相关问题的有进一步的认识。

 

 

 

5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

 

【日】隈研吾  著

中信出版社   2020-1

索书号:J595/6

 

著者简介:隈研吾,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出生于1954年,东京大学建筑学硕士,现任东京大学教授。1964年,丹下健三为东京奥运会设计了代代木国家体育馆。少年隈研吾为体育馆建筑所感动,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他在东京大学求学时,师从原广司、内田祥哉,研究生时期,穿越非洲撒哈拉沙漠进行村落调研,感受到了村落的美与力量;在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归来后,1990年在东京设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隈研吾在20多个国家做过建筑设计,曾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意大利“国际石材建筑奖”等诸多奖项。他追求融入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建筑,以人性化的尺度、柔和细腻的设计见长;通过探索可以取代钢筋混凝土的新型建筑材料,寻求工业化社会之后建筑发展的方向


内容简介:在《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中,隈研吾公开了自己近二十年的建筑实践精粹。本书按照10种材料将作品分类, 囊括81项经典案例,数百张高清照片、手绘草图及细节图纸,深入剖析隈研吾运用材料的技艺和神髓,带领我们深入东方建筑的另一种可能。长城脚下的竹屋是隈研吾的重要尝试,它内外部使用了大量竹子。为了把这种易开裂的材料用在结构上,并延长使用寿命,隈研吾先用钢板加热竹子,再给竹子上了一层油。直径60毫米的竹子也按60毫米间隔排列,整个建筑都控制在一个节奏上。透过竹条的缝隙,能隐约看到长城的烽火台,既应和了“不可居无竹”的中国文化,又蕴含了“物我合一”的设计哲思。

 

 

 

6

《伟大的电影2》

 

罗杰·伊伯特 著     李钰 宋嘉伟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6

索书号:J905.1/244:3=2

 

著者简介: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1942—2013)生于伊利诺伊州厄巴纳(Urbana),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开普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主修英语,1967 年成为《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Times)影评人,1975 年成为第一位因撰写影评获得普利策艺术评论奖的作者。同年,他开始与吉恩•西斯科尔(Gene Siskel)长期合作,在电视上主持电影评论类节目“Siskel Ebert”。1999 年西斯科尔辞世后,他改与理查德•勒佩尔(Richard Roeper)合作,节目亦更名为“Ebert Roeper”。自1969 年起,伊伯特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艺术课程的电影课讲师,同时任伊利诺伊大学电影与媒体学兼职教授。其间,他获得科罗拉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三十余载,他每年都在该大学的世界事务会议(Conference on World Affairs)上逐镜分析一部电影。1999 年,伊伯特在伊利诺伊大学创立“沧海遗珠电影节”(Overlooked Films Festival),专门推介被忽略的佳片,每年都吸引许多观众和影人参与。


内容简介:《伟大的电影2》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续了前著的妙语连珠与犀利观点,携带私货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伟大的电影2》中收录的100篇影评,是100部被作者形容为“没得看,就会死”的电影,其中一些与伟大的名字相伴——罗伯特·布列松、希区柯克、伍迪·艾伦、戈达尔、斯皮尔伯格;另一些,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伟大”联系起来,甚至会排斥。正如伊伯特所强调的,“我们基于不同的理由去看不同的电影,而电影的伟大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之中。”因此,《伟大的电影2》里既有《大白鲨》《夺宝奇兵》等被认为“太过流行的”,也有《落难见真情》《男人的争斗》等“标榜娱乐的”,还有《厄舍古厦的倒塌》《史楚锡流浪记》等“过于晦涩难懂的”。伟大的电影是一份清单,而非榜单,记录那些维护艺术之价值的电影。

 

 

 

7

《文化失忆:写在时间的边缘》

 

【澳】克莱夫·詹姆斯  著   丁骏、张楠、盛韵、冯洁音  译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9

索书号:K811/70

 

著者简介:克莱夫•詹姆斯(Clive James,1939—2019),澳大利亚籍著名评论家、记者、作家、诗人、翻译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六十年代移居英国,近五十年来活跃于各种纸媒和电视,是英国文化评论界的一支健笔,被称为“折衷高眉与浅俗的大师”“一群才子的集合体”(《纽约客》),《泰晤士报书评增刊》誉之为“当代的蒙田”。出版评论集、随笔集、诗集、回忆录、小说、译著五十余部,包括《不可靠回忆录》《文化失忆》《诗歌笔记》等。2008年,克莱夫·詹姆斯因其在广播电视新闻业的成就,获得了奥威尔特别奖,他在2010年成为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2012年获得大英帝国勋章。詹姆斯于2011年罹患绝症,但笔耕不辍,依然积极在媒体发声,并不断有新书出版,完成了但丁《神曲》的翻译。2019年11月,克莱夫·詹姆斯逝世于剑桥,在此之前他只停笔了一个月。


内容简介: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克莱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更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8

《中国古建筑小讲》

 

张克群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4

索书号:J59-092.2/16

 

著者简介:张克群,生于德国柏林,4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退休定居美国。作品有高低楼房若干,小说体传记《飞》、《艺术人生》等。作者家学渊源,亲友中名人辈出。


内容简介:这本图典收录了200余座别具特色的经典中国建筑,绵延了华夏4000年文明发展史。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帮您了解各类建筑的形态美,理解不同时代的精髓和文化内涵;一目了然的设计理念分析,让您迅速看懂杰出建筑的独特之处,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真谛;图文并茂、板块清晰的排版方式,摆脱了建筑书籍的沉闷枯燥,打造轻松快捷的信息查询平台。无论是对建筑感兴趣的入门者还是建筑方面的从业者,这本书都能满足您的审美需求,成为您闲暇时全面了解和欣赏中国建筑的必备指南。

 

 

 

9

《时间的仆人》

 

蒯乐昊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9

索书号:I247.7/1860

 

著者简介:蒯乐昊,资深媒体人,《南方人物周刊》总主笔,先后从事过经济、时政、社会等领域的报道,近年来深耕文化艺术领域的报道,写出大量深入人心广为流传的作品,如《王朔:撒旦就是我的宿命》《陈丹青:任何老艺术家,活着就是退步》《写给莱昂纳多的一封信》《谁人不爱常玉》《刘小东:截止目前,纽约疫情我全程在场》等等。写作外,她兴趣广泛,业余写小说,画画,热爱古器物,迷恋科学和神秘主义,亦从事文学翻译,编有游记集《神的孩子都旅行》,译作有朱利安·巴恩斯《亚瑟与乔治》、约瑟芬·铁伊的《时间的女儿》《歌唱的沙》、杰奎琳·苏珊《迷魂谷》等多部作


内容简介:十部中短篇小说,十个余味悠长的故事:疲倦中年人危如累卵的家庭生活;垂暮者向死而生的求爱故事;令人哭笑不得总是败下阵来的偷情男女;一群前赴后继排除万难也要生下孩子的女人;一次家庭内部的小型地震;一则关于时间的寓言,以及一场平凡的葬礼……这其中正是疲惫、残缺、衰老、卑微和不完美的我们。日常即是史诗,普通人的生活里危机四伏,但他们依然对这个世界怀有盲目的深情。在小说的世界里,我们寻得片刻的自由和*后的尊严。

 

 

 

10

《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奥古斯丁对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

 

吴飞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3

索书号:B503.1/9

 

著者简介:吴飞,河北肃宁人,1973年出生,2005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哲学、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著有《麦芒上的圣言》(2001)、《自杀与美好生活》(2007)、《自杀作为中国问题》(2007)、《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2009)、《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奥古斯丁对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2013)、《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2017);译有《苏格拉底的申辩》(译疏,2007)、《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三卷,2009)。


内容简介:《上帝之城》是西方早期基督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晚年耗费13年写成的浩繁巨著,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其写作背景是410年罗马被蛮族攻克之际,异教徒乘机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攻击、责难。奥古斯丁写作本书予以严正批驳,通过对罗马史的评论,以及阐述他自己的一整套完整的宇宙观、历史观和人性论,告诉世人罗马的历史只是毫无光荣的“霸欲”,罗马帝国和地球上的任何世俗世界都无足轻重,以罗马为代表的“地上之城”终将毁灭,真正重要的是“上帝之城”的发展,即人类精神和心灵秩序的进步,永久和平和终极神义将在末日后的上帝之城得到实现。而基督教则是实行这种进步和获得拯救的媒介。本书将奥古斯丁和《上帝之城》置于西方思想史的古今之间,也就是西方古典哲学(古希腊罗马的思想与文明)与中世纪神学之间的过度环节,从四个层面——“心灵秩序”(本体论)、“原罪”(人性论)、“历史”(世界历史观)、“末日”(价值论)——对这部冗繁的巨著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阐释;并对奥古斯丁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心理动因,以及他对后世的广泛影响和后人对他的挑战和批判,也做了简要的陈述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