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8 阅读

2021年1月好书推荐

发布时间:2021-04-02 09:40:00

“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换年芳。”冬日里寒意渐重,校园一角的腊梅花已悄然开放。告别2020年,新的一年承载着许多的期望。风霜雨雪下,南艺学子依旧身影匆匆。脚步不停,让我们开启新一年的阅读之旅。 

 

 

 

 

唯有书籍,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禁锢,拓宽灵魂的边界,铺展生命的广度。当我们像阅读一样去投入,包容,体认,才有了打破自身的局限和狭隘的可能性,也便有了打量自身和人类的眼光,于是开始真正懂得的谦卑和哀矜。今天我们推荐了十本好书,供君参考。

 

 

 

1

《用电影燃尽欲望》

园子温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020-10

索书号:J903/20:3

 

 

著者简介

 子温 Sono Sion  (1961— )  日本著名电影导演。1961年生于爱知县。1986年以《男之花道》摘取PFF大奖,之后连续拍摄了《自行车叹息》《神秘马戏团》《纪子的餐桌》等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收获高度评价。名作《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恋之罪》等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2012年推出描绘东日本大地震后世间景象的《庸才》引发巨大关注,两位主演摘得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新锐演员奖。同年10月又推出《希望之国》,描绘因核电站事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2013年推出《地狱为何恶劣》。

 

 

 

内容简介

“哪怕是*劣质*等的电影,只要把自己的欲望在其中燃烧殆尽就好。”

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其早年以《男之花道》摘取日本影坛登龙门的PFF大奖,之后连续拍摄了《自行车叹息》《纪子的餐桌》等个性作品。名作《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恋之罪》《庸才》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让园子温成为日本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个性导演,影迷沉浸在其作者性极强的越界影像中难以自拔。

从业三十年的园子温导演首次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2

《透视西方广告音乐》

胡思思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9-11

索书号:J618.9/10

 

著者简介

胡思思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大提琴教师,上海音乐家协会大提琴专业委员会理事。博士。出版著作一本,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内容简介

音乐这一听觉艺术,在人类早期的商业活动中已与广告有所结合。进入20世纪广播、电视现代大众媒体时代,作为广告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音乐的应用极大地强化了广告效果。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在线广告音乐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读频时代,视频广告也成为广告的*主要形态。但我国视频广告的创意水平不高,广告音乐的创意水平不高。本书力图从音乐传播的角度,通过对西方广告音乐的发展流变、当代特征、传播效果、品牌影响等做出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广告音乐的创新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借鉴,希望填补国内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

 

 

3

《国碑》

一半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3

索书号:J592.51/2

 

 

著者简介

一半,原名李玉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延河》《百花园》《时代文学》等。已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云门向南》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有形的丰碑竖立起人民心中无形的丰碑,激发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公共艺术工程,从奠基到竣工历经十四年,作为*纪念碑耸立在天安门广场。

本书沿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八块浮雕的顺序,书写其中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旨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党史、国史学习教育,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坚定人们筑牢精神支柱,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宣扬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

 

 

4

《系统美学:一种新的美学思想

乌杰     

人民出版社     2017-5

索书号:B83/200

 

著者简介

乌杰(曾用名:云·乌兰力沙克),蒙古族,研究员、教授,系统科学及系统哲学专家。1934年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曾任政协第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曾任思想研究会(北京)会长、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20所高等学校兼职教授。同时兼任内蒙古大学“中国系统哲学研究中心”、深圳大学“中国系统哲学研究中心”和太原科技大学“中国系统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和谐社会与系统范式》、《系统辩证论》(并被译成英文出版)、《整体管理论》、《思想论》(该书被评为1993年度全国很好畅销书、并先后译成英文和俄文出版)、《城市管理论》、《不归之路》。与H.哈肯(德)、E.拉兹洛(美)合著《跨世纪洲际对话》,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经济优选化与国家整体发展》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致力于系统哲学的研究,从哲学拓展到数学领域后,发现了哲学中追求美与和谐的重要意义,这对于科学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科学与哲学及美学也是不可分离的,它们都是自然理性在不同层次上的显现。因此,作者大胆提出系统美学的概念,一定层面上丰富了美学的含义,并对自然美、艺术美、设计美的内涵与结构作了全新的理解。书中创造性地提出美的变分方程,即左边是很小作用量;右边是和谐美;中间是数学符号把两方联结起来,意味着自然逻辑与人文逻辑的统一与和谐,预示着一个新的科学群的诞生,这是对美学研究来讲无疑具有新的意义,也是一种大美的体现。

 

 

 

 

 

5

《古琴三十课》

李凤云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5-4

索书号:J632.316/12

 

著者简介

李凤云老师现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古琴会会长。1985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并留校印教。师从陈重、李祥霆、许建、李允中储先生,1987年拜广陵琴派大师张子谦先生为师,深得广陵琴派精髓。曾出版《广陵琴韵》、《箫声琴韵》、《梅梢月》、《南风》以及《李凤云王建欣琴箫埙音乐会》等个人专辑数张,琴曲打谱《颐真》、《梅梢月》、《离骚》、《玄默》、《中山思友》、《普安咒》等十余首,琴歌打谱三十余首,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神奇秘谱及调意浅谈》、《张子谦古琴艺术初探》、《李允中与天津近现代琴坛》等。1990年在天津成功举办个人古琴音乐会。至今,已在北京、香港、台北、澳门,以及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欧美等地举办百余场古琴独奏、箫声琴韵音乐会和讲座。

 

 

 

内容简介

《古琴三十课》从酝酿到今天已经几度春秋。是疏于勤奋,更是需要慎重思考。今日,在多位同好的催促下,在天津音乐学院古琴传习室同学们的帮助下初见雏形,内心充满喜悦和感激。多年来,浸润于古人、前辈、老师的智慧和经验之中,我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使自己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时刻以之为依据为准绳。《古琴三十课》,是一个比较细化了的古琴教程。每一个指法通过解读、练习、应用,深入浅出,积少成多,每一节、每一课都是在奠定坚实的基础,都会有实在的收获……。通过这个教程的学习,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挑勾”后《静夜思》的欣喜,一起在“群书要录”中与古人对话,一起感受恬静之《良宵》,养心之《颐真》,抒怀之《平沙》。一路走来三十课,只求“解小惑”,不求“授业”,更不妄求“传道”。最后还是重复古人的话,与同学们共勉。学琴有四句:“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缓急,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

 

 

6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德】卡尔·雅斯贝斯        李夏菲  

漓江出版社     2019-5

索书号:B516.53/4

 

著者简介

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 1883—1969)20世纪德国重要的哲学家、精神病学家。他起初学习医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开始研究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学。后受克尔凯郭尔、尼采、康德等人的影响,转向哲学研究,成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并为一种理性哲学奠定了基础。在纳粹时期,雅斯贝斯因为妻子的犹太人身份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和迫害。1945年以后,他成为一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并且是德国战后政治最具声望的批评者。从这时开始,哲学的信仰问题成为他著作的一个中心。雅斯贝斯晚年致力于世界哲学的研究,计划写一部世界哲学史。这个庞大的计划最终未能完成。其代表作有《哲学》《时代的精神状况》《世界观的心理学》《一般精神病理学》《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雅斯贝斯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世界历史中存在着一个“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中国、印度、西方相互独立地完成了结构相似的文明革命,在这一段时期,上述地区出现了孔子、孟子、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左右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先行者,开创了它们各自发展的新起点。这些人的理论对当今社会的文化生活仍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此外,雅斯贝斯还指出了现代科学和技术所具有的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世界和平的意义上思考了世界统一的可能性。

 

 

7

《移花就镜:二十四品诗书画印通释》

罗韬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7

索书号:J212/825

 

著者简介

罗韬,广东新会人。《羊城晚报》编委,广东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著有《张九龄诗文选注》、《半半集》等。

 

 

 

内容简介

《二十四诗品》是探讨古典诗歌创作,特别是古典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名篇。“二十四品”分为雄浑、冲淡品、纤秾品、沉着品、高古品、典雅品、洗炼品、劲健品、绮丽品、自然品、含蓄品、豪放品、精神品、缜密品、疏野品、清奇品、委曲品、实境品、悲慨品、形容品、超诣品、飘逸品、旷达品、流动品,并以四言诗的形式,为每一品的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客观来说,该书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其诗性化语言呈现给读者的更多是感性的认知,缺少理性的逻辑分析,难免使读者产生困惑。《移花就镜:二十四品诗书画印通释》创造性地将“二十四品”的审美体系运用到中国传统诗、书、画、印的鉴赏上,选取古今佳作,以具象可感的诗、书、画、印与每一品风格相印证。阅读此书,不但能使读者深刻地理解到“二十四品”之美学意义,同时,对原书中抽象语言的困惑,也将得以涣然冰释。

 

 

8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

行人文化,活字文化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10

索书号:K837.115.6/2

 

著者简介

行人文化,致力于以影像为媒介,涵盖人文、文化、艺术等多元面向发展,为社会带来独特的影像美学和价值观,并保存华人世界珍贵的文化资产。2020年推出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古典文学诗词大师叶嘉莹一生的创作和教育理念为主轴,弘扬中国诗词深度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曾制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活字文化,以优质图书为核心内容、以全媒体形式为载体的文化创意机构。图书及新媒体产品涵盖人文社科和通识教育领域,既致力于延续传统出版的经典含义,更努力开启激活文字新生命的文化意义。

 

 

 

内容简介

《掬水月在手》以同名传记电影大量采访素材为基础,将百万字录音稿系统整编,辅以百余张高清剧照、手稿信札,补充了因影片时长所限无法展现的更多内容,立体展现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对应叶先生在不同时期执教过的四所大学——台湾大学、哈佛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南开大学,各部分由“自述”与“众说”(朋友、学生、同事、邻居、医生等)两大板块组成。多元不同的视角,quan方位呈现叶先生在人格、学养、精神世界高度统一的大师风采。

四部分皆以叶先生的一句诗为题目。所选诗句或潜藏着她的自我认知,或代表了她的人生态度,或预示着她的命运走向,或者就是她一生追求的缩影。叶嘉莹一生与古典诗词绵密交会,她不仅以古典诗词为业,更在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的支撑下渡过了种种忧患与挫折。《掬水月在手》将叶先生的自述、诗作与他人的回忆、感发熔于一炉,以期让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因叶先生的存在而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9

《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11

索书号:I207.409/31

 

 

著者简介

夏志清(1921-2013)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抗战胜利后任教北京大学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

 

 

 

内容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上,《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夏志清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六十年代初小说的发展;他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他对许多现代小说家重新评价,“发掘”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评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钱锺书等。本书英文版初刊于 1961 年,中文译本于1979 年出版,学术地位历久不衰。

 

 

 

10

寂静的孩子

袁凌     

中信出版社     2019-6

索书号:I253.7/162

 

著者简介

袁凌,1973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著名作家、媒体人。曾发表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多篇,曾获得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归园雅集2014年度散文奖。作品《走出马三家》和《守夜人高华》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暨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已出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我们的命是这么土》《在唐诗中穿行》《青苔不会消失》《世界》等书,其中《世界》获得2018年南都十大好书。《寂静的孩子》是其2019年全新非虚构作品。

 

 

 

内容简介

《寂静的孩子》是作者袁凌既《青苔不会消失》之后,全新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作为国内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之一、新京报2017年度青年作家,袁凌的写作始终关注那些生活在底层的边缘人物,描写他们的苦难、疾病、死亡、孤独。而这一次,袁凌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了留守儿童身上,作者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在商品化和城市化大潮中生活和命运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