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晚,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教授作客一品讲堂,作了题为“中国早期经典的形成”的讲座。徐兴无教授主要从事经学、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文化研究,著有《刘向评传》《经纬成文——汉代经学的思想与制度》《早期经典的形成与文化自觉》等。此次讲座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系列讲座之一。旨在向全社会宣传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和观念。图书馆副馆长孔庆茂教授主持,我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近两百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徐兴无教授从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强调对文化要有价值取向,不能完全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待。徐教授从“哲学突破”与早期经典讲起,从早期书写的文化景观进行展开,介绍了不同时代的思想。他认为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中国人除了有政治经济世界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世界;甲骨、青铜、竹帛既是文字的物质载体,也是承载着信仰价值的文化载体。至于为什么文字在公共场合能够展示其力量,徐教授表示语言是诉诸听觉的,而文字是诉诸视觉的。在介绍经典意识的形成时,徐教授引经据典,给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思想的意识和看法,并指出春秋时代是一个古代思想、语言、文字文本化、经典化的时代,当经典及其文本生成之后,文字的权威便逐渐从鬼神或王命转变成了道德、历史、知识和文化的权威,而这才是经典的真正内涵。
讲座最后,孔庆茂副馆长向徐兴无教授表示感谢。此次讲座为大家梳理了中国早期经典文献的特征和形成过程,深入浅出,语言平实易懂,内容丰富多彩,让现场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