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带头人、《美术与设计》主编、艺术史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伟冬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以《尽信书不如无书——中国美术史中的两个问题和一张作品》为题展开专题讲座。讲座由图书馆副馆长李安源主持,我校百余位师生到场听讲。
刘伟冬教授以“尽信书不如无书”为方法论,展开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批判性探讨。他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应始终对学术抱有敬畏之心,也应在基本逻辑的基础上抱有怀疑的态度。随后提出对中国美术史中“张素远映”“绘事后素”两个问题,第一是“张素远映”之辩,针对宗炳《画山水序》中“张素远映”比西方更早使用“透视法”的观点,刘教授提出质疑。他认为,宗炳提出的“张素远映”与西方科学“透视法”存在本质差异:前者是经验性、偶发性的视觉总结,而后者依托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体系,具备理论化与系统性。他反驳了宗白华、傅抱石等学者将宗炳观点与西方透视法强行勾连的倾向,强调需结合时代背景客观分析。第二是“绘事后素”之辨,围绕《论语》中子夏与孔子的问答,刘教授指出历代学者对“绘事后素”的解读多拘泥于绘画技法,而忽略其抽象价值。他认为,孔子并非讨论具体的“绘画工序”,而是借“素”与“绘”的辩证关系,阐述“美”的本质——一切修饰需以质朴为基础。这一命题可扩展至艺术、礼仪乃至生活审美,具有普适性意义。之后,刘教授以《韩熙载夜宴图》为案例,通过图像学方法重新解读这幅传世名作。他对比画中五个“韩熙载”形象的细微差异,提出画家顾闳中可能通过构图逻辑与细节暗示,如床榻、服饰的精准刻画,隐晦表达对人物的关注。他强调,研究需以怀疑精神切入,结合文本与图像细节,还原创作意图。
讲座尾声,刘教授总结道:“学术研究应学会阅读,更要学会思考。”他以深入浅出的剖析,为听众呈现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多元视角,启发学子用批判性思维探索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美术史方法论的理解,更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考路径。
刘伟冬教授主讲
李安源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