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善春做客一品讲堂,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当我们谈论书法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图书馆副馆长李安源主持,我校近百位师生到馆听讲。
孙善春教授以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名言“简单是终极的复杂”为引,提出本场讲座的核心——将复杂归于简单,带领听众深入探讨“书法是什么”这一命题。讲座伊始,孙老师援引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观点,强调书法与国画在文化维度上的差异。他从“书法”二字的字义切入,剖析“书”与“法”的关系。正如雪莱所言“诗人是世界的立法者”,书法家亦非单纯执行古法,而是如颜真卿、米芾般“书写自己的法律”,在艺术中追求自由表达。孙老师进一步以“道”与“术”的辩证关系深化主题。他引用鲁迅“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阐释“道”即创造之路,书法家需如“创世者”般开辟新径,而非拘泥于技法传承。此观点与达芬奇“艺术家是第二造物者”的理念遥相呼应,揭示艺术本质在于突破与创新。讲座中,孙善春老师旁征博引,从白川静的汉字学研究,到山田洋次电影中对“爱”字的叙事性解读,展现书法与文化的深层联结。他强调“书如其人”,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心性的外化。进一步点明书法创作需回归自我——“创作即创伤,需触碰心灵”。孙善春认为真正的艺术在于以“法”为基,以“道”为向,在书写中完成对自我与世界的双重塑造。这场讲座不仅为听众揭开书法的哲学内核,更启发学子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找平衡,以笔墨书写属于时代的“心画”。
此次讲座以深厚的学理与生动的案例,为南艺学子打开了理解书法艺术的新视角,更在文化传承与个体表达的对话中,埋下了一颗探索与创造的种子。
孙善春教授主讲
李安源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