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丹受邀做客一品讲堂,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带来题为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之‘谜’:《鞭笞图》” 的专题讲座。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听讲。
本次讲座聚焦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经典作品《鞭笞图》,戴丹教授以 “谜团” 为核心线索,系统梳理了这幅画作跨越500余年的艺术影响力与学术研究脉络。他指出,自作品诞生以来,其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便持续与当下产生深刻关联,而自19世纪中叶起,艺术史家们历经170余年的持续研究,仍未彻底破解这幅作品在创作时间、赞助人、接收者、构图、图象志及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诸多疑问。《鞭笞图》就像一个复杂的智性体系,既建构了后续的艺术史形态,也成为检验艺术史研究方法有效性的“竞技场”。
讲座中,戴丹教授从多重维度解析了《鞭笞图》的 “谜之特质”。他提及作品的文献缺失之谜 —— 诞生后300余年间竟无任何文献记载,其原始放置位置、委托背景等关键信息均无确切档案佐证,创作年代也仅能大致锁定在1444至1460年间,具体年份至今仍存学术分歧。随后,他将视角转向画作本身,深入剖析其主题内容与象征层面的不寻常之处。戴教授介绍,“鞭打基督” 的图像原型可追溯至4至6世纪的拜占庭马赛克与象牙浮牌,至13世纪的意大利,这一形象逐渐固定,鞭笞场景也从单纯的罪赎象征演变为 “人性与神性冲突” 的试炼场。而皮耶罗在继承这一艺术传统的基础上,以理性几何构图与静默戏剧张力为突破,将其转化为一种 “非暴力的受难” 表达。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戴丹教授提出《鞭笞图》具有双重语义场域的核心观点。他指出,皮耶罗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叙事,将画面中的彼拉多塑造成具有当代政治象征的角色 —— 其服饰并非典型罗马风格,头冠与披袍的装饰纹样高度契合15世纪拜占庭皇帝约翰八世・帕莱奥洛格的宫廷服饰特点。这种象征的复合性,使得作品既在宗教语义中完成了基督受难与救赎的主题表达,又在政治语义上暗喻了15世纪50年代基督教世界内部的冷漠与分裂。画面以严谨的理性透视和几何秩序统摄双重叙事层次,让政治寓言巧妙隐含于宗教构图之中,这正是皮耶罗艺术的精妙之处。
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戴丹教授与现场听众围绕 “《鞭笞图》的双重光源”“皮耶罗绘画中同一人物形象的多次出现” 以及 “现代绘画创作” 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作品的理解。此次讲座不仅为师生们理解《鞭笞图》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视角,厘清了作品背后复杂的艺术史脉络与文化内涵,更有效激发了大家对西方绘画研究与现代艺术创作的深度思考。





学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