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阅读

中国美术学院管怀宾教授做客一品讲堂

发布时间:2025-11-24 15:45:00

1120日,中国美术学院管怀宾教授在图书馆二楼阅读交流区以个人创作历程为脉络,带来一场主题为“天际·园象——一种东方诗性的空间实践与思考”的讲座,深度分享其深耕装置艺术30年的实践心得与思想沉淀。此次讲座由我校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陈瑞主持,吸引了我校众多师生到场听讲。同时管怀宾教授还向图书馆赠送其个人著作《园语:一个装置艺术家的造园心迹》《空间多媒体艺术专题创作》《过园》《无人界》等共七册,图书馆馆长陈亮为其颁发捐赠证书。

管怀宾教授的艺术之路颇具转折性。他出身中国画人物专业,早年求学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在狮子林、拙政园等园林中度过的青春时光,让其深深浸润于东方造园美学。85-89年的艺术思潮与1993年赴日旅居10年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创作轨迹。从最初专注中国人物画,到1995年转向装置艺术,他成为较早将中国文化元素引入当代装置领域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创作灵感主要源自三大维度:苏州园林的空间智慧与借景、留白等美学理念,日本枯山水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借鉴与重构带来的反思,以及国内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同质化现象引发的刺痛感。这些体验共同构筑了他创作的内核,使其作品始终带着对东方文化的坚守与当代性的回应。

讲座中,管怀宾详细解读了多件代表作的创作理念。从1997年融入航海意象、表达文化漂移感的早期作品,到将《兰亭序》324字拆解后邀请324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互动装置,再到立陶宛“面海朝天”中让刻有对联的木板漂浮入海、诠释“有与无”东方哲学的作品,均体现了他对材料语言的独特运用与情境营造的极致追求。他善用木门、报纸、瓷器、酒坛等现成材料,通过空间建构让物体之间形成逻辑关联,传递超越形式的理念与境界。

谈及创作方法论,管怀宾强调园林造园与诗歌美学的重要影响。他认为,东方造园中的回廊曲折、情境营造与诗歌的凝练表达,都为装置艺术提供了重要启迪。 同时,他注重作品与场地的“一期一会”,根据不同展览空间调整作品呈现,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艺术与环境、传统与当代的碰撞。

作为艺术教育者,管教授还分享了将创作理念融入教学的实践。他通过园林现场课程、关键词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艺术史中寻找个人出发点,质疑并反思现成的艺术样式。他提出的“园语”概念,既是个人创作的核心线索,也成为连接艺术实践、教学与大众交流的桥梁。

此次讲座,管教授围绕东方文化与当代装置的融合之道,结合苏州园林体验、日本旅居经历与城市化观察,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文化、跨媒介的艺术思想盛宴。讲座不仅系统梳理了管教授30年的艺术探索,更展现了东方文化在当代艺术领域的独特价值。他以跨界融合的实践证明,传统并非僵化的符号,而是可以通过当代艺术语言激活的鲜活力量,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兼具文化根基与国际视野的创作启示。